开云体育安卓:
嬉笑怒骂皆文章,骂一个人是为了他活的更好,骂一个企业是为了这家企业更上一层楼。
除了大小刘,恐怕没有第三个人有资格说爱通威了,连续持股六年,300多篇通威专题文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通威不光欠我100万稿费,还欠我一个解释————何时才会开始做市值管理?
通威有什么理由不做市值管理?有什么资格不做市值管理?有什么底气不做市值管理?
通威不做市值管理由来已久,通威的市值管理一直停留在口头上,毫无进展,证券部形成虚设。
同为非公有制企业,中央汇金参股的企业,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张新执掌的特变电工,一改过去不做市值管理的态度,坚决讲政治,制定了详细的公司市值管理办法,并且成立了市值管理专门的职能部门。
从证券交易市场表现来看,特变电工股价扶摇而上,光伏ETF排在通威之前,股价一度超过通威,后续股价肯定会大幅度超过通威,这就是特变电工的公司意志,也是国家意志。
央国企尚且如此,把市值管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通威却傲慢如此,纹丝不动,我行我素,比央企还央企。
如果通威照搬特变电工的做法,制定市值管理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办法总比问题多,二级市场表现肯定焕然一新。
通威不做市值管理是大股东的态度,对外说市值管理如何如何?只闻雷声不见雨,风雨不动安如山,我行我素,死硬到底。
通威冲当了做空资本的“帮凶”,一直被投资者怀疑是做空资本的“幕后推手”。
投资界普遍猜测和怀疑,通威大股东通过做空自家股票从中渔利,否则根本解释不了通威的市值现象?
水产对标海大集团,光伏市值归零。组件对标隆基,农业和光伏电站,硅料市值归零。硅料对标大全,农业,组件,电池片,硅片估值全部归零。电池片对标爱旭,农业和硅料,组件估值全部归零。
通威的估值近乎变态,是隆基的“小弟”,阳光的“孙子”,连特变电工这个硅料小弟都瞧不上通威。
通威比起宁德时代直接少了两个零,几百亿的市值和几万亿市值相比,仿佛被侮辱智商的不是通威大股东,而是通威的一众投资者。
通威和哪些想到A股高价卖企业的上市公司相比,对普通投资者的伤害要更大,危害程度更深。
通威大股东占股份比例近50%,极度影响上市公司治理,大股东单纯依靠分红的模式,直接和间接关联交易获利的模式,已经严重背离了上市的初衷。
在央国企把市值管理纳入强制考核指标之际,通威对市值管理不闻不问,既不讲政治,也不讲游戏规则,属于A股极少数的另类。
通威这样的企业,既不做市值管理,又对股价没有一点诉求,这样的上市公司最好是直接主动退市,避免祸害更多普通投资者。
公开财务造假的上市企业属于典型的没有文化的“流氓”。敢于铤而走险,除了法律滞后,违法成本太低之外,就是财务水平确实太烂。
真正的高手一定是打死不碰红线,绝对不踩黄线,利用专业相关知识,在法律允许的框架范围内游刃有余。
环观A股5435多家公司来看(截止2025年8月31日止),通威的财务水平绝对能够排在前10之列,堪称“流氓”中的“战斗机”。
光伏行业就是一个不断依靠技术快速迭代达到技术进步,从而把度电成本无限度接近为零的行业。
光伏技术迭代的速度,让很多还未建成的生产线就变成了淘汰落后产能,是所有行业中让人瞠目结舌的行业。
光伏行业根本没办法形成利润,也没办法形成积累,只能依靠不断的民营资本进入,不停的企业破产倒闭来实现光伏行业螺旋式上升发展。
光伏行业上游环节基本是非公有制企业,下游环节基本是央国企,怎么样处理央国企利益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分配问题?是摆在非公有制企业面前的一道灵魂拷问。
央国企掌握了组件的定价权,光伏上游硅料由国家定价兜底,光伏别的环节只能是被硅料和组件压缩在狭窄的空间内苟延喘喘。
中国的电费是国家定价,组件也是由央国企根据电费来定价。如果光伏是一个自由定价市场,按照欧美电费来定价,光伏行业将会是一个暴利行业。
国内的组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都是通过在国外收割羊毛后补贴国内组件,变相补贴国内电价。
中国正是由于低廉的电价,才有了全球最大的,最完整的工业化产能。如果中国电费和欧美电费一样,没有比较优势的话,中国的产品还要漂洋过海,还需要面对全球贸易壁垒,根本不可能拥有碾压优势。
光伏行业之所以成为“五无行业”,“无门槛”,“无行业准入条件”,“无品质衡量准则”,“无监管”,“无违约责任”。
国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光伏行业作为国家在全球最长的一块板,必须为国家做出巨大牺牲,把光伏度电成本降低到无限度接近为零,为新能源革命引导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做出巨大贡献。
用光伏最长的长板,弥补国家最短的一块短板半导体,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算力服务的。
国家已经做好了牺牲光伏行业三代人的打算,也要换得国家最短的短板变成长板。
“木桶理论”,决定这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木桶究竟能够装多少水?从来不是长板决定的,而是最短的一块短板决定的。
光伏是中国在全球最长的一块长板。半导体,高端芯片,光刻机,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制造,工业软件是中国的短板。
而这些短板无一例外都和高耗能有关,人工智能需要大数据算力,属于绝对的高耗能。芯片制造也需要高耗能。
光伏只有充分竞争,倒逼光伏技术快速迭代,把光伏度电成本无限度接近为零,才能够让中国这些短板变成长板。
光伏行业付出的是光伏人前赴后继,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若干光伏企业资产归零,无数社会财富灰飞湮灭。
这就是光伏人的宿命,也是国家发展过程中权衡利弊后的不得已而为之,光伏人为名族振兴,国家繁荣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样的刑事案件,能够准确的通过犯罪性质恶劣程度,社会影响,认罪态度,弥补被害人损失获得受害人谅解等,可以判处10年刑罚,也可以免于刑事处罚。
同样的会计准则,能采用极度乐观,乐观,中性,谨慎,极度谨慎的态度来决定是不是对资产进行计提减值?
从不计提减值到计提减值40%,中间相差40%,可完全把少赢做成多亏,多赢变成少亏。
利用大幅度资产计提,折旧和减值,可以在盈利高光时刻从多赢变成少赢,减少当期税收支出,主要是企业所得税会大幅度减少。
为了达成融资,可转债转股,增发,大股东股票减持,员工持股计划减持等特定目标。利用隐藏利润或者集中释放利润,达到股价波动的目的,从而达成上述目标。
对于重资产企业来讲,可以把资产规模通过加速折旧,大规模减值,计提等方式减少资产规模,由此减少每年的折旧,从而为后期利润释放创造有利条件。
在光伏下行周期,通威在长痛和短痛之间两害相权取其轻,通威选择了长痛不如短痛。
通威利用盈利高光时刻,通过大规模加速折旧,减值,计提等手段,把资产规模快速降低到1000亿左右。在降低每年折旧规模的同时,通威必须面对资产负债率爆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于通威大股东不减持股票,对股价没有一点诉求,通威大股东选择了牺牲通威普通投资者的路径。
通威的净利润由巨赢变成了少赢,由少亏变成了巨亏。通威证券交易市场股价的表现直接,机构夺路而逃,普通投资者被深埋地下,直接打入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
通威在长期资金市场犹如是一剂毒药,引来一片骂名,矛头直指通威大股东和一众通威高管。
通威高位买套一方面让员工持股计划长期被套,防止高管被挖,员工逃离,导致员工无法离职,彻底锁死员工。
两期员工持股计划两次被迫延期,陷入巨亏当中,员工欲哭无泪,直接哭爹喊娘。
一方面让专业机构投资的人高位买套,连两支国家队社保基金在投资通威这只股票都铩羽而归。
即使是通威的6年长期投资者都被迫潜水,投资通威犹如唐僧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取得真经。
通威是A股垃圾中的“战斗机”,实属罕见。和通威世界五百强企业,水产饲料,硅料,电池片全球龙头地位形成了鲜明对比,实属讽刺。
所有投资者为通威大股东的荷尔蒙分泌过度旺盛而买单,通威给光伏行业投资者提供的是伪装成“补品”的“毒丸”。
害死通威的是通威大股东的“人格分裂症”,既要里子,又要面子,既要高调,又要低调。既要,又要,还要的“人格分裂症”,最终一无所有。
通威一方面热情参加四川省企业老大的排名,参与国内500强排名,参与世界五百强企业排名,又热衷企业品牌价值排名,凡是各种榜单,通威都不会缺席。
通威对市值管理漠不关心,只要不触及退市,通威绝不会对股价进行干预,通威成了全球做空资本的“大本营”。
通威大股东生怕搞成一个光伏福布斯财富排名冠军,陷入福布斯魔咒。生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生怕到了“商品猪”,“商品牛”,要被出栏。
假如通威不一把梭哈建设保山20万吨硅料产能和乐山三期12万吨,四期12万吨硅料产能。把保山硅料产能和乐山硅料产能放到更有硅料成本竞争力的鄂尔多斯或者包头,只要通威保持盈利状态,通威的资产负债率也不会爆表。
假如通威不一把梭哈建设85GW组件产能,不一把梭哈建设135GW电池片TOPCON产能。通威虚荣心爆棚,求大而不求精,导致组件和电池片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行业中等水准,若不是这般骚操作,通威也不会搞的这么被动。
假如通威采取了轻资产模式,不一味的买买买,采取“拎包入住”模式,也许通威就能够坐山观虎斗,云淡风轻,泰然处之,笑傲江湖。
通威大股东过去的每一次逆势扩产,每一次赌博都成功了,形成了高度固化的发展路径依赖。通威大股东对长期资金市场缺乏足够的敬畏,对光伏行业恶化程度,对国际竞争形式缺乏足够的认知。
通威的盲目乐观,狂妄自大,无底线的自信乃至自傲,终结了通威股份上市30年连续不亏损的金身,创造了通威连续两年巨亏的历史,摘得了光伏“亏损王”称号。
通威被上证50剔除成分股,被光伏行业ETF基金仓位排名排在阳光,隆基,TCL,特变之后,成为名副其实的“弃子”。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通威的简单粗暴的同质化复制,不光害死了自己,把员工,投资者,还有整个光伏行业拖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通威大股东辜负了投资者的信任,辜负了光伏人的期待,辜负了时代赋予通威的使命和担当。通威的大股东需要承担起责任,必须拿出壮士断腕,力挽狂澜的决心和行动。
在通威生死存亡之秋,投资者资产归零之际。通威的实控人必须重新出山,执掌通威股份,给投资者信心,也给通威的合作伙伴一个定心丸,挽救通威大厦于将倾。
通威在资产模式上面走了一条和隆基绝然不同的发展之路,和晶科,晶澳,天合等更是千差万别。
同为硅料企业的隆基,只是作为一个硅料项目的投资者,在财务体系和记账方式当中只是一个财务投资,并不涉及资产折旧这一块。财务方面,隆基财务报表体现的只是投资收益。
通威作为硅料的大股东,合并了所有硅料股东的硅料资产,要承受所有硅料资产的折旧,还要承担硅料项目贷款的利息支出。
通威在资产模式上采取了“地主模式”,就是在土地,厂房建设,设备等所有方面,都采取了买买买的模式,形成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每年面对巨量的资产折旧。
和资产对应的是大量的银行负债,一般是通威自有资金一半,银行配套资金一半。光伏行业高光时刻,通常情况下,资产负债率维持在50%左右,重资产投入,通威面临巨额的银行贷款利息支出。
从隆基,天合,晶科,晶澳的固定资产规模来看。和通威相比,隆基不到通威的一半,天合,晶科,晶澳只有通威的三分之一。
在光伏时代,在各级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时代。隆基,天合,晶科,晶澳则采取了“拎包入住”的模式,土地是政府的,厂房是政府代建的,设备是政府融资租赁购买的,这四家光伏企业只要招聘人员来操作设备即可。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干好了,地方政府有税收,解决了就业。干不好,地方政府也没有损失,国有资产也没有流失。
对于光伏企业来说,干好了,企业有利润。干不好,光走人,因为来的时候也是光来的,没有一点损失。
在光伏行业下行周期,“轻资产模式”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进退自如,船小好调头。
在光伏行业下行周期,通威的重资产模式,犹如艘航空母舰陷入在小河里,进退维谷,生不如死。
通威的1000亿固定资产,每年必须面对折旧至少60亿元。有息贷款800多亿,妥妥的25亿贷款利息支出。还有通威庞大的管理费用至少20亿,通威每年不吃不喝,关门,开门,一年100亿就没有了。
在财务报表方面,通威每年比隆基至少需要多支付固定资产折旧40亿元,银行贷款利息支出15亿元,凭空每年比隆基多出55亿的成本支出。
在财务报表方面,通威比天合,晶科,晶澳在资产折旧和银行贷款利息支出多出至少70亿左右的成本支出。
根据通威股份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总资产为2013.15亿元,负担债务合计为1448.55亿元,净资产为564.6亿元,资产负债率约为72.06%。
通威总资产为3413.15亿元,负担债务合计为1448.55亿元,净资产为1964.6亿元,资产负债率约为42.5%。
再造一个通威需要形成多少固定资产?(按照行业平均建设成本以及资产形成时间来综合推算)
硅料产能(97万吨):850亿元电池片产能(135GW):600亿元组件产能(85GW):200亿元研发体系(包含三个研发中心和相应设备投入,还有各种检测中心):200亿元(5年累计)
简简单单罗列了一下,通威要消耗2400亿来完成上述产能建设,这仅只是固定资产方面,不涉及别的方面投资。
通威的固定资产从2400亿,由于精打细算,一直在优化,节省了700亿,实际投入了1700亿。
通威的绝大部分光伏资产绝大多数都是2019年以后形成的。到目前为止,有6年时间了。每年平均折旧至少80亿左右,480亿没有了,还剩下1220亿。
通威股份作为全球光伏产业链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近年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资产减值浪潮。
根据公司公告数据,2019年至2025年9月30日期间,通威股份累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86.75亿元,同时发生资产报废损失25.75亿元,两项合计达到212.50亿元 。
这一巨额资产减值不仅创下了公司历史纪录,也成为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和技术迭代的典型案例。
通威通过大规模资产减值和折旧,实现了212.5亿元的资产灰飞湮灭,终于把固定资产做到了1000亿左右。
通威的资产负债率从50%左右上升到70%以上,一种原因是亏损导致的,一方面也是资产减少导致的。
如果通威的固定资产还是1700亿,加上负债1000亿,总资产2700亿,那么资产负债率只有37%左右。
1700亿固定资产,糟糕的是,每年必须面对110多亿的资产折旧,还需要面对25亿的贷款利息,135亿的固定支出,会成为压死通威这头大象的最后一根稻草。
1000亿的固定资产,每年65亿的资产折旧,加上25亿的贷款利息支出,加起来90亿的固定支出,比135亿少支出45亿。
对于不停流血的通威,每年账面少支出45亿,会延缓通威资产负债率直接爆表的速度,直接决定了通威的生死。
电解铝硅料企业有自备电厂,电解铝这几年挣的盆满钵满,用电解铝主业盈利贴补硅料亏损,不惜以硅料倾销,赊销的方式来达到摧毁硅料行业的目的。
P型硅料企业鱼死网破式的自杀行为,不光是硅料采取低价倾销,而且大幅度赊销硅料,反正早死晚死都要死,还不如鱼死网破,和通威同归于尽。
假如硅料行业继续玩“比烂游戏”,电解铝硅料企业和P型硅料企业把硅料卖到2万元一吨,并且实行赊销政策。
通威硅料产能被迫就只能全面停产,每年必须面对1000多亿固定资产的折旧,近30亿的银行利息,还有庞大的管理费用。
通威每年必须面对100多亿的亏损,不出三年,通威净资产就归零了,属于致命。
通威枯木侥幸逢春,从ICU直接转入普通病房。三年后,通威大概率进入KTV。
硅料的最低完全成本价彻底锁死了通威硅料亏损的底线。让通威硅料“包销模式”重新运行。
电解铝硅料企业和P型硅料企业只能按照43874元以上出售硅料,由于电解铝硅料企业的硅料质量以及P型硅料企业的硅料质量和通威的硅料不可同日而语,没有一点竞争力,也根本不可能卖出去多少硅料。
国家新修订的价格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硅料最低完全成本价限价销售保驾护航。硅料企业相互监督,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进行指导监督,国家主管部门严格监管,一旦跨越红线,必将受到法律严惩。
组件质量抽检纳入国家强制监管范围,倒逼组件企业特别是组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提升组件质量。添加P型硅料,会导致组件质量上的问题,也不符合N型时代的基础要求,光伏行业被迫朝高质量发展道路前进。
通威硅料挣钱,电解铝硅料企业和P型硅料企业亏钱模式已形成,而且是不可逆的趋势。
国家只有先给光伏行业止损,给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然后继续倒逼光伏行业将光伏度电成本无限度接近为零进行到底。
国家已经把光伏行业榨干吃净之后,光伏行业短期已经不可能有技术迭代的能力了。光伏行业风雨飘摇,随时有可能发生“光伏恒大事件”。
如果国家不出台硅料最低完全成本价限价销售政策和把组件纳入质量抽检强制范围,光伏行业不出三年,几乎所有光伏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必将全军覆没。
光伏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除了隆基之外。通威,天合,晶科,晶澳的资产负债率均超过了70%以上,一旦光伏行业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光伏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必将出现流动性风险。
由于通威的硅料涉及隆基,天合,晶科,京运通这一些企业的投资,一旦通威资产归零,这一些企业也会火烧连营,无法独善其身。
一旦通威破产,隆基,天合,晶科,京运通这些本来就命悬一线的企业就会彻底。
光伏四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一下子倒掉三家,光伏大厦就土崩瓦解,中国的光伏至少倒退10年以上,新能源战略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南柯一梦。
这就是国家为何出台价格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光伏行业反内卷保驾护航?为硅料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设置止损线,出台硅料最低完全成本价限价销售政策优先保护通威,也就是保护了整个光伏行业。
如果中国光伏行业倒退10年,中国的能源被迫倒退回到化石能源时代,重新被美国掐脖子,石油美元继续横行霸道,直接影响中国国运。
光伏是中国在全球最长的一块板,即使国家拿光伏取长补短,补贴半导体芯片等短板,也不会坐视光伏变成短板。
通威是中国西门子法硅料最优秀的选手,硅料质量,产能,成本优势在全硅料行业遥遥领先。
只要严格执行硅料最低完全成本价43874元限价销售,通威凭借硅料包销模式,每年只要销售60万吨硅料,光硅料净利润就能达到60亿元。扣除少数股东权益,通威硅料也能够挣到40亿元以上。
只要通威连续维持盈利三年以上,再强大的硅料竞争对手,在国家能耗标准严格执行,连年亏损的联合双重打击之下,活不过三年。
通威拿核心资产永祥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意图很明确,就是注入央国企基因,为反垄断做好防火墙。
加上隆基,天合,晶科,京运通这些光伏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参与,反垄断大概率和通威无关了。
国家很明确,硅料反内卷,就是留下通威一家即可,既可以拿到全球硅料定价权,通威又可以以一家硅料之力供应全球。
国外按照瓦克硅料每吨15万元价格执行,对出口欧美的组件使用的硅料按照瓦克每吨硅料15万元价格执行,反向收割欧美。
通威股份2024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45.64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计提21.74亿元,共计计提67.38亿元。
基于光伏产业链价格从2025年6月开始企稳回升的事实,特别是多晶硅价格从3.44万元/吨回升至5万元/吨以上,预计公司可能在2025年下半年或2026年进行部分冲回,潜在冲回金额可能达到20-30亿元。
但冲回过程将面临监管审核、价格波动等多重风险,投资者需理性看待相关预期。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九条的明确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准则同时规定,企业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根据存货类别计提。
需要格外的注意的是,准则强调冲回的前提必须是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而非当期其他因素导致的可变现净值上升。
这意味着企业一定证明导致存货减值的原始原因已经消除,而不能简单地因为市场行情报价回升就进行冲回。
具体计算公式为:转回金额 = min(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可变现净值 - 账面价值)。
在会计处理上,转回时应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例如,某存货成本100万元,前期因市场行情报价下跌,可变现净值80万元,已计提跌价准备20万元。
当可变现净值回升至95万元时,可转回金额=20-(100-95)=15万元,会计分录为:借:存货跌价准备15万元,贷:资产减值损失15万元。
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2023年修订)》,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存货跌价准备的确认标准和计提方法,按照组合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应披露组合类别及确定依据以及不同类别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依据。
证监会第42号公告进一步强调,上市公司应当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不得滥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或以此为名少提减值准备。
除有明确证据表明资产负债表日市场价格异常外,存货项目的可变现净值一般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
财政部在最新的年报工作通知中要求,企业应当根据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且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对存货跌价准备进行判断和会计处理,合理确定关键参数,正确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充分、及时计提减值并披露与减值相关的重要信息。
从近期的监管案例可以看出,监管层对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保持着严格的审核态度。
财政部对格力地产的处罚案例显示,其子公司未能准确估算存货的预期未来售价,导致2018至2021年度分别少计存货跌价准备4.42亿元、303.81万元、1.63亿元及1886.13万元,少计2022年度利润6.26亿元,占当年度净利润的23.34%,相关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受到了严厉处罚。
另一个案例中,武船重工DDSV项目2022年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88亿元,当期企业计提2.56亿元,多计资产减值损失6767.79万元,也受到了监管处罚。
这些案例表明,监管层对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不足或过度计提都持否定态度,要求企业必须基于充分的证据和合理的判断进行会计处理。
根据公司公告,2024年全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45.64亿元,其中第一季度计提3.10亿元,第二季度计提20.60亿元,第三季度计提10.34亿元,第四季度计提12.77亿元。
2025年上半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4.19亿元,其中第一季度计提约1.75亿元,第二季度计提约22.44亿元。
从计提的时间分布来看,2024年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是计提的高峰期,分别计提了20.60亿元和12.77亿元,这与光伏产业链价格在这两个时期的加速下跌密切相关。
2025年上半年的计提金额虽然仍高达24.19亿元,但相比2024年同期的23.70亿元略有增加,主要原因是上半年光伏行业供需失衡状况仍未显著改善。
通威股份的存货主要包括多晶硅、电池片、组件等光伏产品,以及饲料等农牧产品。
根据公司披露的数据,2024年公司高纯晶硅销售量46.76万吨,同比增长20.76%。
从存货余额的变化来看,2024年第三季度末存货余额达到122.80亿元,同比激增57.67%,主要系硅料库存积压。
2025年上半年末存货余额进一步增长至154.55亿元,较2024年末再度增长28.22亿元。
根据市场分析,通威的硅料库存长期维持在10万吨以上,且全部是高纯度的N型硅料,不存在不适销的问题。
按照2024年第三季度末122.8亿元存货计算,其中约100亿元是硅料,按33.3元/公斤的成本计算,对应约30万吨硅料库存。
2024年,中国光伏制造业在产能持续扩张和终端需求增速放缓的双重驱动下,阶段性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产业链主要产品价格急速下跌至历史低位。
组件价格:从年初超过1元/W跌至年底的0.6元/W以下,降幅达28%-30%。
进入2025年上半年,光伏行业供需失衡状况仍未显著改善,各环节产品价格持续低迷。
多晶硅价格在3.2-3.4万元/吨的低位徘徊,组件价格在0.6-0.8元/W之间震荡。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公司存货出现明显的跌价迹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具有合理性。
其中,资产减值损失高达54.58亿元,主要就是存货跌价准备45.64亿元。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5.09亿元,同比下降7.51%。
从现金流角度来看,尽管公司出现巨额亏损,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仍为正值。
这说明公司的亏损主要来自于存货跌价准备等非现金支出,而非经营活动本身的问题。
多晶硅价格从6月底的3.44万元/吨开始上涨,到9月份N型复投料均价已达5.32万元/吨,较7月初上涨53.3%。
这一涨幅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显示反内卷行动下企业限产保价初见成效。
2025年7-8月:价格稳步回升,N型复投料价格范围升至46-52元/kg
2025年9月17日:N型复投料上涨8.57%,成交均价为5.32万元/吨。
2025年10月中旬:N型复投料及颗粒硅主流成交价均维持在5万元/吨附近波动。
组件价格从底部的0.6元/W回升至0.7元/W,产业链各环节价格较底部反弹20%-30%。
2025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优化新能源市场竞争秩序,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更是明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为行业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2025年8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工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打击降低质量管控、虚标产品功率、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于6月27日正式实施,明确禁止硅料、组件等产品以低于现金成本价格销售,为光伏产业链设定了价格底线。
某光伏玻璃头部企业自7月起集体减产30%,江西一家光伏玻璃生产企业的日产能从11-12万吨减至7-8万吨。
从需求端来看,国内抢装潮之下分布式光伏项目集中上马,叠加海外市场回暖,共同推动了市场需求复苏。
从供给端来看,头部企业主动控制产能,叠加一些二线企业前期低价产品的库存消耗,供需两端共同推动了光伏产业链产品价格的上涨。
反内卷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晶硅产能利用率从2024年的68%提升至2025年8月的82%,行业平均毛利率回升至18.5%,较政策前提升5.2个百分点。
从价格传导机制来看,反内卷政策的效果首先在硅料环节显现,然后逐步传导至下游。
硅片厂商在上游硅料涨价后同样积极挺价,该环节前期减产效果较好,目前供需情况相较其他环节普遍更健康。
市场分析认为,当前价格已逼近阶段性高点,在产业政策或终端需求无重大变动前,多晶硅市场价格将逐渐趋于平稳。
但从中长期来看,随着落后产能的逐步退出和供需关系的持续改善,光伏产业链价格有望维持在合理区间。
根据行业分析,短期内多晶硅价格或在4.8-5.2万元/吨震荡,中长期2026年或迎N型料主导放量新周期,价格中枢或回升至5.5-6万元/吨。
一是产能调控政策的持续推进,预计10月中旬将成立多晶硅平台公司,配合产能调控政策,目标将产能降至160-180万吨,退出约100-120万吨。
二是技术迭代带来的成本曲线分化,高效N型产品的占比提升将支撑价格中枢上移。
高盛等机构认为,9月份光伏产业链现货价格环比上涨5%主要是库存转移游戏,组件减产可能蔓延至硅片、电池片环节,多晶硅/玻璃价格可能回调20%,仅包销硅料、高效组件具备抗跌性。
此外,如果终端需求增长不及预期,或者新增产能释放过快,都可能对价格形成压力。
从会计准则的要求来看,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这一核心条件正在得到满足。
导致通威存货减值的主要因素是光伏产业链价格的大幅下跌,特别是多晶硅价格从2024年初的65元/kg跌至年底的39元/kg,跌幅达40%。
而从2025年6月开始,多晶硅价格已经从3.44万元/吨回升至5万元/吨以上,涨幅超过45%,基本回到了2024年中期的水平。
这种价格的大幅回升表明,导致存货减值的市场价格因素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按照公司的计提方法,对于无订单的库存商品,按照市场价格作为可变现净值计算基础。
当前多晶硅价格在5万元/吨以上,而公司部分项目的生产现金成本已降至2.7万元/吨以内,可变现净值已经大幅高于成本,具备了冲回的基础条件。
但需要注意的是,会计准则强调的是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而非简单的价格回升。
因此,通威需要证明的不仅是价格回升,更重要的是导致价格下降的产能过剩、供需失衡等根本因素已经得到改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反内卷政策的推进和落后产能的退出,行业供需关系确实在改善,但这种改善的持续性仍需观察。
根据市场分析和公司披露的信息,可以对通威股份可能冲回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进行初步测算。
根据某分析人士的测算,假定通威多晶硅库存为10万吨,以6月30日N型复投料价格3.44万元/吨和9月30日价格5.32万元/吨为基础,考虑到通威在各生产基地的权益占比约为71%,存货跌价准备反哺利润为:10×71%×(5.0-3.44)=11.08亿元
多晶硅库存:10万吨(市场普遍认为通威的硅料库存长期维持在10万吨以上)。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测算仅考虑了多晶硅存货,而通威的存货还包括电池片、组件等其他产品。
2025年上半年,公司提取的多晶硅、电池片、组件的跌价准备共24.19亿元,因此实际可冲回的金额可能更高。
通威股份2024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45.64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1.74亿元,共计计提67.38亿元(45.64+21.74)。
根据行业经验和会计准则要求,冲回金额通常不会超过原计提金额的50%,根本原因包括。
基于此,预计通威可能冲回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在20-30亿元之间,占累计计提金额的29%-43%。
虽然第三季度多晶硅价格已经明显回升,但公司在第三季度报告中并未提及冲回事宜,反而继续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
根据第三季度报告,公司前三季度计提资产减值损失21.74亿元,同比减少34.68%,主要系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减少所致。
同时,第四季度多晶硅价格已经稳定在5万元/吨以上,价格回升的趋势更加明确。
此外,2026年可能是光伏行业新一轮增长周期的起点,为存货跌价准备的冲回提供了更好的市场环境。
一般情况下,由于2025年年报和2026年一季度报表都在同一天披露,投资的人对2025年年报不敏感,会对通威2026年的一季度报表则更加敏感。
只要通威2026年一季度报表净利润爆棚,并且净利润突破20亿以上,通威股价一定会提前反应出来。
机构投资的人对通威的财务意图已经了如指掌。不见兔子不撒鹰,由于近6个月时间为业绩真空期,通威股价肯定承压。通威股价一直会等到2026年3月份才会有所表现。
为什么今天的文章打脸昨天的文章,从看好到看空,说明自己眼光错了,看多的眼光错了,看空的眼光也会错
毕业于南开大学,资深媒体人。公众号:老杨聊光伏;视频号:老杨聊光伏;抖音号:老杨聊光伏;今日头条号:老杨聊光伏;雪球号:老杨聊光伏。

